-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技術指標
豎向極限壓力 ≥100Mpa水平位移為支座內部直徑0.55倍狀態的極限壓應力 ≥30Mpa豎向極限拉應力 ≥1.5Mpa水平極限變形能力 極限剪切變形不應小于橡膠支座的膠總厚度的350%阻尼比 ≥5%耐火性能 豎向極限壓應力和豎向剛度的變化率不大于30%因其設計參數較多,詳細可見標準《GB 20688.3-2006》即可。
基礎隔震技術的原理
通過建筑物的地震反應譜可以很好地說明基礎隔震原理,加速度反應譜和位移譜曲線(如圖CJ-4)。從圖中可以看出,對建筑物地震反應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結構的周期,另一個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層建筑物的剛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輸入能量大的頻段上。因此相應的加速度反應比地面運動放大得多,而位移反應卻較小,如圖中A點所示。如果延長建筑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變,則加速度反應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應卻有所增加,如圖中B點所示。如果繼續加大結構的阻尼,加速度反應則繼續減弱,且位移反應也得到明顯降低,如圖中C點。這就是說,通過隔震橡膠支座來延長結構的周期并給予較大的阻尼,就可使結構上的加速度反應大大降低。同時,對結構產生的較大位移也是由隔震支座中的隔震層來提供,而不由上部結構自身的相對位移來承擔。這樣,上部結構在地震過程中就會發生接近移的運動,大大提高了上部結構的安全度。
大家都在看:
贊
0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