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體系之地震災害防御規劃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國家“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體系之GH/2-07

地震災害防御規劃

中國地震局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現狀分析

一、需求分析

二、工作現狀

三、主要問題和不足

第二章 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第三章 戰略重點和工作布局

一、戰略重點

二、工作布局

(一)實施主體布局

(二)區域布局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加強抗震設防監管

二、推進震害防御基礎性工作

三、豐富專門化服務產品

四、建設震害防御社會服務平臺

五、夯實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基礎

六、推進基層綜合震害防御工作

七、加強震害防御宣傳

八、推進地震災害保險

第五章 重大計劃和專項

一、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

二、國家強震動觀測臺網與服務平臺建設

三、中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

四、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五、地震工程實驗場建設

六、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

(一)城鄉建筑抗震能力調查示范

(二)特大地震危險性評估技術

(三)核電工程廠址和結構地震安全分析理論與方法研究

(四)多維地震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

(五)民居和校舍建筑抗地震倒塌關鍵技術研究

(六)地震緊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

(七)結構健康監測與診斷示范臺陣

七、支撐性標準體系研究

(一)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研究

(二)強震動觀測標準體系研究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做好任務分解

二、加強部門協調管理,做好統籌規劃

三、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做好人才保障

四、實行評估評價考核,做好工作落實

前 言

地震災害防御是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是我國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推進地震災害防御領域的科學發展,指導“十二五”期間本領域各項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和“十二五”《中國地震局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至2015年。

第一章 現狀分析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地震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震害防御工作全面拓展,社會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穩步提升。地震災害嚴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十二五”期間,如何全面提高我國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不斷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地震安全需求,是全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需求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49%的國土面積、50%的城市、70%的百萬人口以上大中城市,都位于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震源淺、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地震引起建筑物的倒塌破壞是導致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做好震害防御工作,大力提高我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減輕人員傷亡的最根本途徑,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切實體現。

加強震害防御工作是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社會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化進程與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重要基礎設施及重大工程持續建設。做好震害防御工作,提高建設工程抗御地震的能力,降低地震災害風險,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加強震害防御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追求富裕、追求平安的愿望十分迫切,對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做好震害防御工作,減輕地震災害及其對社會穩定的沖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加強震害防御工作是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管理職能的基本要求。防震減災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震害防御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優先領域和實現減災目標的根本途徑。加強震害防御工作,落實防震減災依法行政,改進政府防震減災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不僅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更是提高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迫切需求。

二、工作現狀

歷經40多年的防震減災工作實踐,震害防御工作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特別是“十一五”期間,震害防御工作全面拓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抗震設防要求法規和技術標準建設穩步推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進一步強化了抗震設防管理職能。《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法規規章的實施,以及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出臺,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抗震設防法律法規體系,為抗震設防要求監管和保證建設工程抗震能力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國家強制性標準發布實施,建設、水利、電力、交通等相關行業抗震設計規范的制定,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提供了技術支撐。北京隔震支座廠家www.phe-supershop.cn山西減隔震網www.n590.com聚氨酯密封網www.ju3n.com水輪機密封網www.ml21.com密封無憂網www.mf5u.com國為密封網mfj.go-we.com

地震災害防御監管體制逐步健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建立完善抗震設防管理規章制度,設定了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關行政許可,搭建了抗震設防管理體系基本框架。作為抗震設防要求的主管部門,地震部門不斷建全管理制度,許多省市縣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或進入行政審批窗口,每年審批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2000多項;建立并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制度,強化從業隊伍管理。各行業主管部門嚴格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強化對抗震設防的行政監管,基層地震部門抗震設防要求監管機構不斷完善,監督管理作用不斷增強。

地震災害防御基礎設施與支撐條件不斷完善。強震危險區劃、重大工程地震動輸入等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為新一代地震區劃圖的編制和重大工程抗震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撐。震害防御相關的探測設備和實驗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震害防御基礎探測和實驗系統。國家強震動觀測臺網投入運行,在汶川等地震中獲得了大量寶貴的強震動觀測資料,為地震區劃圖、抗震設計規范編制和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計等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全國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地震災害防御基礎工作和公共服務不斷拓展。大多數省會城市和100多個大中城市開展了地震小區劃,天津、烏魯木齊和唐山等近百個大中城市完成了震害預測,北京、天津、上海等30多個城市完成了地震活斷層探測工作,全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計劃開始實施,大部分重大建設工程開展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城鄉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地震安全服務。開展了汶川、玉樹地震災區的地震動參數復核、地表破裂調查等工作,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服務。隔震支座gz.go-we.com四川隔震支座廠家www.b2p2.com海南隔震支座www.20pr.com新疆隔震支座www.ai3p.com云南隔震支座廠家www.9w9x.com雄安隔震支座廠家www.62yt.com

地震安全民居等社會防災行動深入開展。2006年全國正式啟動地震安全民居建設,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地區的抗震能力,減災效果十分明顯。2009年開始在全國實施校舍安全工程,3年內中小學校舍將完成抗震加固和改造。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不斷深入,全國建成國家級科普宣傳教育基地45個,省級教育基地66個,科普示范學校1800多所,各地普遍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增強了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震害防御基層組織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基層市縣組織機構不斷完善,管理隊伍不斷壯大,規模近萬人。防震減災監管能力不斷提高,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由以群測群防和地震科普宣傳為主,逐步向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面拓展,全國性震害防御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初步形成。

三、主要問題和不足

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震害防御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地震安全需求不斷增長,我國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還有待加強。

城鄉建筑總體抗震能力有待提升。盡管城市新建房屋抗震設防監管基本得到落實,但老舊房屋、“城中村”等不規范建筑,尤其是1989年以前建造的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房屋還占相當比例,個別地區部分新建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尚未得到有效落實。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設尚處于試點示范階段,農村地區基本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城鄉公共建筑特別是人員密集的學校、醫院及文化體育場館等建筑尚需按照新的設防標準進一步提升抗震能力。

抗震設防要求體系和監管機制有待完善。城市各類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體系尚未健全,已有標準之間需要進一步協調。具有指導和約束意義的民居抗震法規、抗震設計規范及抗震鑒定標準尚未出臺。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不統一,一些行業標準之間協調不夠,尚未依法形成統一、覆蓋全面的抗震設防要求體系構架。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機制尚不健全,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一般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管。

震害防御政策法規標準亟待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頒布實施后,震害防御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法規體系亟待完善和健全。震害防御的行政監管政策措施和多部門的抗震設防行政執法檢查制度有待完善,地震災害保險政策與制度尚未建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震害預測、地震小區劃等震害防御基礎工作技術標準,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地震安全示范區建設等震害防御社會服務標準,相關設備的檢測和市場準入制度等尚不完善。

震害防御社會服務亟需進一步拓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城鄉工程建設抗震設防要求、震害防御科技成果、地震災害分類信息、地震謠傳識別與平息、震后恢復重建、地震災害保險等震害防御領域公共產品缺少或單一,產品產出服務體系架構和發展思路缺乏科學規劃,震害防御服務產品、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標準不能適應現代災害風險管理的需求,亟待進一步改革創新和拓展完善。震害防御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服務渠道不暢、網絡覆蓋面不廣,難以滿足社會公眾和政府的需求。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震害預測等方面缺少相關基礎資料的數據庫,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區劃等專項數據庫有待完善、修正,已有的數據資料尚未實現共享服務。土蜂蜜www.eahai.com在家兼職賺錢www.9npx.com中藥材www.qiongma.net

震害防御基礎工作相對薄弱。地震區劃、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構抗震等技術,以及震害防御相關的觀測、探測和測試等震害防御關鍵技術尚需進一步發展完善。地震預警技術、地震風險和社會影響評估技術亟需深入研究和推廣使用。強震動觀測資料積累、大中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帶危險性研究、全國城鄉震害防御現狀調查等基礎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對城市建設、重大工程設施建設起關鍵作用的基礎探測、基礎資料、基礎數據不足。蜂蜜作用www.eahai.com投資小項目www.e24u.com微信紅包活動www.e24u.com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有待加強。科普作品體系和創作隊伍建設略顯不足,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形式有待進一步創新,科學權威、通俗易懂和喜聞樂見的科普精品較為缺乏。全社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深度廣度不夠,防震減災科學知識普及率不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有待加強,防震避險、自救互救技能有待提高。

第二章 發展戰略

震害防御是一項由各級政府、多個部門和廣大社會公眾共同推動的復雜工作。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地震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堅持以“地下清楚,地上結實,公眾明白”為目標,加強政策研究,科學謀劃發展戰略,通過技術支撐、政策引導和示范帶動,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格局。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貫徹全面預防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更加注重區域協調,更加注重基層作用,加強集成化基礎工作,豐富專門化技術產品,完善全覆蓋服務體系,推進震害防御監督管理和政策引導,形成政府、社會、公眾相結合的地震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城鄉地震災害防御能力,為實現《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目標做出貢獻。CAD軟件素材教程下載www.sx1c.com一級建造師考試培訓www.itk3.com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根本宗旨,減輕地震對社會穩定的沖擊。

堅持全面防御,統籌城鄉和區域地震安全協調發展,實現震害防御各項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重點防御城市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等重點,統一規劃,分層次設計,分階段實施,整體推進。

堅持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動員全社會參與。

堅持創新發展,全面提升震害防御科技創新能力,完善技術支撐體系。

堅持依法行政,以市縣地震機構作為震害防御監管與服務主體,履行地震部門法定職責。

三、發展目標

抗震設防要求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初步實現全過程監管;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小區劃等基礎工作深入開展,震害防御公共管理和服務系統與技術平臺初步建成,基本實現震害防御公共服務全覆蓋,廣泛服務于城鄉規劃與工程建設。震害防御關鍵技術創新發展,震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城鄉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以集成化基礎性工作、專門化技術產品、全覆蓋服務為特征的省、市、縣震害防御公共管理和服務系統與技術平臺,縣級以上地震機構具備震害防御監督管理和服務能力。

完成我國南北地震帶、華北等中國主要構造區和地震帶的1:25萬活動斷層分布圖、1:5萬地震活動斷層條帶狀填圖的編制工作,完成省會城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大中城市的地震活動動構造探察、縣以上城市與城鎮地震小區劃工作,完成重點監視防御區城鄉建筑抗震能力普查工作。

建設地震安全民居示范村(點)5000個,地震安全示范社區3000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000所,在不同地區選擇不同類型和規模的20個企業進行地震安全示范企業試點,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地震安全示范城市試點,有條件的地區全面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初步形成全面覆蓋的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網絡體系。

建立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標準體系,制定或修訂3個以上相關標準;頒布實施新一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建設地震區劃圖服務平臺。

在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新建地震工程綜合實驗場,建設生命線工程健康監測與診斷示范基地和地震緊急處置示范工程。

第三章 戰略重點和工作布局

從防震減災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全面預防觀的要求出發,強化工作重點,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部署震害防御工作的基礎上,在若干重點區域,有重點地部署與當地的震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工作內容,促進震害防御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一、戰略重點

著力加強抗震設防監管與政策引導。完善抗震設防監管體制,健全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充實抗震設防監管隊伍,建設抗震設防管理信息平臺,加強信息服務和政策引導,開展抗震設防全過程監管示范,全面落實城鄉和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

著力加強震害防御基礎性工作和社會服務平臺建設。通過集成化基礎性工作獲取震害防御基礎信息,研發專門化地震危險性、風險性產品,完善震害防御社會服務技術系統,提供全覆蓋震害防御社會服務,提升全社會地震風險管理水平,有效減輕地震災害。

著力加強城鄉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設及推廣。加大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示范企業,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及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力度,繼續推進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開展其他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鑒定和加固工作,以示范為龍頭,全面推進震害防御基礎和能力建設,提高綜合防震減災能力。

著力加強震害防御實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研發和推廣現代民居、校舍、公共設施抗倒塌經濟實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減隔震、建筑物健康監測與診斷等實用技術,研發針對快速軌道交通、煤氣管線等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緊急處置關鍵技術,通過科技進步提升震害防御水平,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

二、工作布局

(一)實施主體布局

以省、市、縣地震機構為主體,承擔抗震設防監管任務,組織地震安全示范工作。以省市地震機構、中國地震局直屬任務性事業單位和直屬研究所為主體,承擔地震基礎性工作、地震社會服務工作和政策引導。以直屬研究所為主體,承擔抗震設防要求技術支撐、震害防御服務產品研發、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和實用技術研發工作。

(二)區域布局

認真貫徹實施全面預防觀,統籌城鄉、重點監視防御區和一般地區、東部及沿海經濟發達和中西部地區的震害防御工作。

在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全面推進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建設,開展抗震能力調查,開展集成化震害防御基礎性工作,研發面向用戶地震防御信息產品,提供全過程、全覆蓋的服務工作,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管理水平。

在大城市、城市群經濟圈除上述工作外,重點加強地震緊急處置技術示范和應用推廣工作、加強重要建筑健康監測與診斷示范工作。

在南北地震帶,建設地震工程實驗場,開展地震動場地影響、盆地影響和地形地貌影響實驗研究、地震結構響應和地震損傷研究,開展抗震技術原型實驗,檢驗震害防御措施和技術,加強震害防御工作的科技支撐。

在橋梁類型豐富的省份,選擇檢測技術條件優越、研究基礎較好的地區,研發大型橋梁健康監測診斷技術系統,建設大型橋梁健康監測診斷示范基地。

選擇部分省、市、自治區,通過健全震害防御法規體系和法制化監管程序,開展抗震設防要求全過程監管示范,帶動和推進全國工程建設震害防御監管措施的有效落實。

在全國范圍市縣開展抗震設防要求信息管理與服務技術系統建設,開展人員技術培訓,全面加強基層抗震設防監管工作能力。

在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選擇典型市縣,開展并實施地震安全示范城市、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地震安全示范企業、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設,繼續推進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開展其他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鑒定和加固工作,促進全面防御戰略的實現。

依托國家級震害防御技術研究院所科研力量,強化震害防御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增強震害防御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能力。

第四章 主要任務

為貫徹“十二五”震害防御工作的指導思想,實現發展目標,根據戰略重點和布局的要求,“十二五”期間震害防御方面的工作任務主要圍繞加強抗震設防監管、增強震害防御服務和多層次全面推進震害防御工作等方面布置。

一、加強抗震設防監管

健全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加快新一代地震區劃圖編制和頒布實施,為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提供抗震設防要求標準。制定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表,制定和頒布實施不同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標準,促進抗震設防要求在工程建設中得到落實。制定或修訂完善震害防御工作技術標準,實行震害防御相關設備的檢測和市場準入制度。

規范震害防御社會服務工作。建立各類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技術規范,制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地震安全示范企業、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與服務標準,制定各級地震部門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工作的標準體系,提高防震減災工作社會服務質量和服務范圍。

全面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管理社會的能力。進一步加強重大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建立重大建設項目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要求審定及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全過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機制。全面加強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著力推進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加強公共建設項目、特殊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保障人員密集場所、公共場所的地震安全。積極推進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建立市縣抗震設防管理平臺。

二、推進震害防御基礎性工作

大力推進基礎性工作,為提高全社會的震害防御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撐。繼續推進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地震構造基礎調查、大中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與地震危險性評價等工作。開展我國海域地震區劃方法和編制技術的實驗研究。進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重要城市群地區的區域性區劃圖編制工作。開展不同地震災區各類工程震害調查分析,繼續推進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小區劃與震害預測工作;在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大城市進行示范試點,開展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系統調查與評估。繼續加強重大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切實加強基礎性工作的集成工作,完善、更新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中城鄉震害防御數據庫。在現有城市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地震區劃等專項數據庫的基礎上,收集地震構造基礎探測、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震害預測、抗震能力調查等方面基礎資料,強化信息化入庫工作,建設工程震害和建筑物抗震能力數據庫,加強地震區劃、地震小區劃成果信息化與服務,提升基礎工作服務于各層次震害防御工作的能力。

三、豐富專門化服務產品

通過大力發展特大地震及其地震危險性評估技術、工程抗震安全技術和破壞全過程模擬集成技術、地震風險評估技術、居民住宅和公共設施抗倒塌設計方法和建造加固技術、減隔震技術、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和診斷技術,工程和城市生命線系統的自動緊急處置技術等,增強專業化服務產品的研發能力。

提供豐富的震害防御專門化服務產品,提供服務于社會公眾和專業人員的地震分布、地震活斷層分布、歷史地震震害、強震動觀測數據等方面的地震基礎信息產品,形成服務于全社會抗震設防要求的地震區劃與地震小區劃、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服務產品,著力研發服務于建筑與重大工程抗震、減輕地震災害的震害預測、實用抗震技術、地震風險管理、地震緊急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產品。

四、建設震害防御社會服務平臺

在“十一五”期間建立的若干示范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的基礎上,搭建全國范圍內地震社會服務工程的框架,全面推進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的建設工作,建設城鄉一體化震害防御服務平臺。包括覆蓋全國的城鄉一體化震害基礎數據收集與數據庫、震害防御信息分析處理系統,以及震害防御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為全面實現國家地震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服務功能的實現奠定基礎。

五、夯實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基礎

以貫徹落實《中國地震局關于加強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震防發〔2010〕96號)文件精神為主線,加強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切實解決制約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發展的突出問題,穩步推進各項基礎工作。強化市縣地震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重視加強干部培訓,逐步提高市縣地震工作隊伍的業務素質;研究建立符合實際、便于操作和評價的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指標,推進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政府責任目標考核體系;進一步明確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目標任務,制定配套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完善工作措施,夯實基礎,著力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

六、推進基層綜合震害防御工作

全面推進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開展地震安全示范城市、示范企業建設試點,包括社區和企業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平臺建設,建設工程抗震能力鑒定、加固,建筑物抗震能力展示系統建設,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地震應急演練設施設備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等。實施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進一步擴大地震安全民居示范試點范圍,有條件的地區全面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開展民居抗震防震性能基本情況調查與評價,研發民居抗震防震技術,建設民居抗震防震技術服務網,加大民居抗震防震知識宣傳和技術培訓力度。繼續推進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開展其他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鑒定和加固工作。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通過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科學普及、組織應急演練等,促進提高科普示范學校建設質量,使中小學生防震減災意識和防震避震能力明顯增強。

七、加強震害防御宣傳

加強科普作品體系和創作隊伍建設,創新作品形式,努力打造精品。建立健全宣傳體系,針對各級政府、社會、公眾,以及城鄉一般建設工程、公共設施、重大工程業主等不同對象,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大力普及地震災害防御科學知識,提高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地震安全素質,為做好震害防御各項工作,提高全社會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八、推進地震災害保險

做好地震災害保險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協助有關部門,為未來建立科學合理的地震災害保險制度創造條件。借鑒國外成熟的地震災害保險相關經驗,開展法律制度、保險政策等方面的調研,加強地震風險評估技術等研究,探討建立分區、分類的保險費率模型。增強全社會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意識,開展各種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地震災害保險的認知程度,調動公眾未來投保參保的積極性,擴大保險的覆蓋面。

第五章 重大計劃和專項

“十二五”期間是地震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階段,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行動,繼續完善震害防御技術系統,深入開展基礎性探測,著力研發震害防御關鍵技術,持續推進示范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國民防震減災素質,帶動各項規劃任務的落實。

一、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

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震害防御部分旨在打造覆蓋全國的城鄉一體化基礎數據收集與數據庫、信息分析處理和信息服務等平臺的震害防御系統,建立若干示范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搭建重點監視防御區范圍內地震社會服務工程的框架,為建立完備的地震社會服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國家強震動觀測臺網與服務平臺建設

依托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國家地震專業基礎設施專項等項目,在現有臺網和中心的基礎上,加密強震動觀測臺網,完善國家強震動臺網數據管理系統,搭建覆蓋全國、控制局部、具有聯動功能的強震動觀測信息管理與服務技術支持平臺,提升我國獲取近場強震動觀測數據的能力和相應的社會服務水平。

三、中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

實施國家喜瑪拉雅計劃之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探察。對我國大陸主要地震活動構造開展探測和詳細地質調查觀察,探明其空間展布、活動方式、平均運動速率、大地震期次,評價其長期強震危險性。完成南北帶南段、中北段重點活動斷裂1:5萬條帶狀填圖,確定活動斷裂的地震危險地段。開展天山邊緣、青藏高原內部、東北、長江中下游、華南沿海等重點區域活動斷裂填圖,編制活動構造分布圖、地震構造圖以及地震危險性圖,研究主要活動構造的強震破裂歷史,確定未來潛在的強震危險構造與地震強度。

四、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因地制宜地開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地震安全示范企業、地震安全示范城市、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等示范工程創建工作,建設各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平臺及民居防震抗震技術服務平臺,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能力鑒定、加固,建立建筑物抗震能力展示系統,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及志愿者隊伍,建設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地震應急演練設施設備及應急避難場所,形成我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震安全示范樣板,推進防震減災工作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五、地震工程實驗場建設

在川滇地區選擇合適的場地,建造或選取不同抗震、減震、隔震技術建筑物原型,配備觀測、檢測設備,布設專門結構強震臺陣、斷層影響觀測臺陣、場地影響臺陣、地形影響臺陣及衰減臺陣,積累特殊結構類型、場地類型的地震反應數據,用天然地震檢驗工程減災技術,推動和加速地震工程學和工程地震學的發展。

六、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

(一)城鄉建筑抗震能力調查示范

調查不同類型建筑的基礎數據,采用歷史震害類比、振動臺試驗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各類建筑地震易損性,建立建筑物空間分布數據庫,評價各類建筑抗震能力差距,提出地震風險管理對策。

(二)特大地震危險性評估技術

解剖典型地區特大地震的構造背景,建立特大地震構造模型,綜合利用相關資料,研究特大地震復發模型。研究地震動預測新方法,發展特大地震強地面運動綜合預測技術。研究特大地震地表錯動方式、同震錯動量、地表破裂帶寬度、地震滑坡等預測方法。研究改進特大地震危險性評價概率評估模型,開展工程應用與典型案例研究。

(三)核電工程廠址和結構地震安全分析理論與方法研究

綜合分析地震環境、工程場地條件和結構抗震設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的地震環境分析、巖土勘測、巖土與結構抗震設防及工程監測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四)多維地震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多空間和多時間尺度的地震危險性、地震易損性和地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建立不同時空尺度下地震綜合減災能力評價指標和評估方法,為地震風險評估提供基本經驗模型,研發多維地震風險評估系列工具。

(五)民居和校舍建筑抗地震倒塌關鍵技術研究

發展建立民居和校舍建筑結構抗倒塌能力評價方法,建立基于各控制性影響因素評價指標的民居和校舍建筑倒塌失效破壞模式,提出根本改善各類民居和校舍建筑抗倒塌能力的理論原則與方法,整合、發展建立基于地震反應性態的民居和校舍建筑抗倒塌設計與加固技術和方法。

(六)地震緊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

建立滿足不同地區地震地質環境以及城市與重大工程功能要求的地震信息檢測模式選擇標準和條件,提出實現地震緊急處置的臺網優化布局方案、緊急處置分級準則、服務時間概率分析方法和風險分析方法,探討地震緊急處置信息與工程系統運營應急預案的接口條件,研發地震緊急處置聯動技術。

(七)結構健康監測與診斷示范臺陣

選取大型橋梁、超高層建筑等不同類型的建(構)筑物,利用由強震儀、位移計、風速儀等組成的結構健康監測與診斷系統,研制相關分析軟件,編寫相關技術規程或指南,開展結構健康監測與診斷。

七、支撐性標準體系研究

(一)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研究

研究抗震設防要求分類、要素和標準化對象,建立抗震設防要求標準體系表;研究制定城鄉和各類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標準;研究建立地震小區劃和各類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技術規范。

(二)強震動觀測標準體系研究

研究建立健全強震動觀測和應用服務標準體系,有效指導臺站建設和強震動觀測相關技術工作,實現強震動觀測、管理和應用服務的標準化、程序化,提高觀測質量和服務能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

本規劃具有引領和約束效力。推動規劃順利實施,需要在各級政府領導下,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正確履行職責,合理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一、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做好任務分解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要依靠政府主導、部門合作、行業實施、民眾參與來實現。要通過完善的目標導向管理機制,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發揮防震減災相關部門和行業各單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要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并分解落實到位。

二、加強部門協調管理,做好統籌規劃

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做好部門之間的協調,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加強各級政府地震、建設、國土等部門和設計、勘察等其他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協調,建立統一標準、協調聯動、科學有效的震害防御技術服務隊伍,不斷拓展震害防御社會服務領域,提高震害防御社會服務能力。

三、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做好人才保障

努力構建分層次、多類別、廣渠道、有活力的震害防御人才工作格局,以市縣地震機構為主體,完善震害防御體系建設,建立抗震設防監管隊伍;以省級地震機構和中國地震局直屬任務性事業單位為主體,提高震害防御工作及社會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震害防御信息、技術服務隊伍;以中國地震局直屬研究所為主體,推進震害防御技術發展和科技創新,建立震害防御科技支撐隊伍,為開創震害防御工作新局面提供人才保障。

四、實行評估評價考核,做好工作落實

建立規劃評估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對主要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按年度提交規劃實施進展報告,適時向行業公布。在規劃實施的中期階段,組織開展全面評估。制定有利于推動地震災害防御工作發展的績效評價考核辦法,考核結果作為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領導干部考核、獎勵懲戒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來源:中國地震局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